ICS 65.020.30
CCS B 41
1507
呼伦贝尔市 地方标准
DB 1507/T 78—2023
马流产沙门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quine abortus
salmonellosis
2023 - 01- 10发布 2023 - 04 - 10实施
呼伦贝尔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 1507/T 78 —2023
I 前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 —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呼伦贝尔市农牧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呼伦贝尔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呼伦贝尔市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海拉
尔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海拉尔区 乡村振兴促进中心 。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田宗民、余兴邦、王冠玉、邱凯、王巍、格根塔娜、苏兰、那仁满都拉、贾长
生、王志刚、思汗、 李洪林、隋丽英、庞方圆、冯岩。
DB 1507/T 78 —2023
1
马流产沙门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马流产沙门氏菌病的病原、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诊断、预防和治疗。
本文件适用于呼伦贝尔市马流产沙门氏菌病防治技术。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18596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T 36195 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
NY/T 570 马流产沙门氏菌病诊断技术
DB1507/T 68 三河马饲养 管理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 病原
马流产沙门氏菌属于沙门氏杆菌第一亚属,血清学属于 B组,本菌周边有鞭毛、两端钝圆的杆状细
菌,有运动能力、革兰氏阴性菌,大小为( 0.7~1.5)μm×(2.0~5.0)μm。本菌对热源的抵抗力较
低,煮沸时立即死亡, 55 ℃持续1 h可杀死本菌,加热到 60 ℃,30 min可杀死本菌。本菌在自然界中
有一定的生存能力,对消毒药比较敏感,常用的消毒方式可杀死本菌。
5 流行病学特点
流行特点
5.1.1 不同年龄、性别均易感。幼驹常发生在 6月龄内;母马多发生于妊娠中后期。
5.1.2 本病一年四季均发生,多发生于春季 2月~3月(妊娠后 8~10个月)、秋季 9月~11月;常
呈散发性,偶呈地方性流行。幼驹死亡率高于成年马匹。
5.1.3 外界环境污秽、气温骤变、棚圈拥挤、长途运输过程中的疲劳和饥饿、内寄生虫和病毒感染、
饲养和日常管理不当等应激因素可促进本病发生。
传染源
病马、带菌马匹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粪便、尿液、精液、乳汁及流产胎儿、胎衣、阴道分泌物和
羊水均能携带病菌排出体外,污染水源和饲料等外界环境。
DB 1507/T 78 —2023
2
传播途径
经消化道传播、接触性传播,也可经交配、胎盘或产道感染。
6 临床症状
孕马
流产前常出现持续性发热,食欲废绝,有黄色舌苔,轻微腹痛、尿频、乳房胀大、阴道流血样液、
寒战或出汗等症状,随即流产;部分病马不表现明显症状突然流产。流产后,多数自愈,但有少数马继
发子宫内膜炎,并从阴道流出污秽不洁的红褐色腥臭液体,严重的可引发败血症而死亡。
公马及骟马
感染后,阴囊、睾丸热痛性肿胀,体温升高。部分发生关节炎或腹股部肿胀,鬐甲部脓肿,脓肿破
溃后常形成瘘管 。
幼驹
体温升高达 40 ℃以上,呈稽留热或弛张热,精神沉郁,出现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病驹表现支气
管炎、肠炎腹泻,常出现多发性关节炎(主要发生于 跗关节),有热痛、触摸有波动,跛行重症的卧地
不起。在臂、背、腰或胸侧等处,出现热通性的肿胀,部分能自然消散,个别化脓坏死。症状严重的可
转化为败血症而死亡。
7 诊断
临床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症状进行初步诊断。
实验室诊断
按照NY/T 570 规定执行。
8 预防
加强马匹饲养和日常管理
按照DB1507/T 68 规定执行。
接种疫苗
对新老疫区或受威胁区的马匹应接种马流产沙门氏菌疫苗,按照疫苗使用说明进行免疫。
检疫检查
加强马群、 种公马的检疫检查, 发现病马及时隔离治疗, 并对周边环境进行严格消毒; 对新进马 匹,
进行隔离检疫,经实验室检测确认健康方可混群。
消毒与无害化处理
DB1507-T 78-2023 马流产沙门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呼伦贝尔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6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6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3-01-12 17:30:11上传分享